先有工矿,后有城市,城市随工矿而建,为工矿服务,这是乌海市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
1959年4月,桌子山矿区升为县级建制改属伊克昭盟直辖后,9月1日,桌子山矿区人民委员会由拉僧庙迁至海勃湾,开始了海勃湾初步的城市规划建设。在迁址前,海勃湾只有火车站站房、售票室、调车室等几间平房,还有修建包兰铁路的铁道兵在卡布其和下海勃湾留下来的土窑洞。桌子山矿区选址定下来后,修建了120间平房,作为办公室、宿舍、仓库和食堂,这是乌海地区由政府兴建的第一批房屋。
当时的城市轮廓规划是,以现新华大街和人民路路口为中心(当时还是一片荒滩,只放了一块石头为市中心标志),西南侧是食品、邮电、银行、饮食服务、粮食等部门建设区域;西北侧是商业、物资、仓库建设区域;东北侧是党政机关、公检法、医院建设区域;东南侧是矿务局、学校、交通运输等单位建设区域。按照这个轮廓规划,到1959年底,桌子山矿务局建起首批“干打垒”住宅136栋、砖木结构住宅66栋以及办公室、医院等,矿区人委陆续建成办公大楼、人民影院、国营食堂、旅馆、浴池等,初步形成了海勃湾的城市雏形。1968年,海勃湾市修建了第一条水泥混凝土街道——新华大街路面。1973年,海勃湾市先后在新华大街、海河路(现人民路)中段安装路灯近200盏。
随着城市的发展,海勃湾市于1973年初完成了市区规划方案。市区范围西至包兰铁路,东靠凤凰岭山下,南至卡布其沟、甘德尔山,北至沙丘,南北长6.3公里,东西宽3公里,面积19平方公里。规划布局以道路为城市骨架,呈方格网式,东西向和南北向主干道各3条。工业、仓储用地规划在城区西北,包兰铁路线以东,乌兰路以西;海河路以东布置居民生活居住用地,这是乌海市建市以前唯一的城市规划方案。
20世纪70年代海勃湾城区东南角
1976年1月,乌达市和海勃湾市合并成立乌海市后,市委、市政府把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城市作为城市建设工作的主要任务,把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并着手编制更加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乌海市的城市建设随之掀开了崭新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