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阴似箭,日月如流,转眼之间,三十年过去了!记得三十年前,我初到海勃湾工作时,那里是一块荒无人烟的草原,人们见到当时的情景,似有“望洋兴叹”之感。内蒙古日报社一位记者来海勃湾采访,我简要的介绍了海勃湾的现状和未来的设想。又说:“从海勃湾的资源情况和地理条件看,可以设想,三十年后的海勃湾人口可能增加到二三十万,变成武汉三镇的缩影”。这在当时人们听了,只能当作是一番笑谈,是一个梦想。然而,三十年后的今天,那位记者如能再去,海勃湾已成了一座颇具规模的新兴市镇。
1958年秋天,在大炼钢铁的形势下,伊盟五个旗县的群众采煤炼铁团来到了拉僧庙、卡布其一带采煤炼铁。我随着“大兵团”也来到了桌子山脚下卡布其庙,住在喇嘛庙上,同住的还有盟委赵会山同志,具体领导采煤炼铁工作。从此我便留在海勃湾地区工作,约有五年时间,1962年又回伊盟工作。
一、海勃湾的概况
海勃湾原属伊克昭盟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的一部分。当时划分出来的这块地区,大约南北长100公里,东西宽40公里,总面积为4000平方公里,海勃湾名称的由来,据张元明考证,是由“海若布陶亥”演变而来,是蒙藏混合语,“海若布”藏语,意为“雄狮”,“陶亥”蒙语,意为“湾”,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名称。
鄂尔多斯和鄂托克的史料记载,海勃湾的历史源远流长,历经数十个朝代,是远古著名的“恐龙世界”。夏商有方圆的活动;春秋有林胡、羌胡、戎狄等部族的活动;战国有丸戎、匈奴的活动;秦时为匈奴牧地。几经演变,到清顺治七年(1650),划为鄂尔多斯右翼中旗。
1949年9月间,我人民解放军解放该旗,废除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人民政权。
刚解放的海勃湾地区,十分荒芜,人烟稀少,也没有畜群,是野兽出没、土匪躲藏的地方。据资料记载,该地区地处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半干旱半沙漠气候带。其特点,干旱燥热,温差大,雨量少,风沙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62—168毫米之间,而年平均蒸发量却在3290—3761毫米之间;风力一般为六至八级,最大可达十一级左右;野生植物有冬青、柠条、沙蒿、白茨、沙枣等,这些植物耐旱耐寒、不怕风沙,可供牲畜采食;水文地质资料记载,地下水位在90—250米之间,静储水量约39亿吨,动储水量每昼夜约100万吨左右,因而人畜生存非常困难。当时在卡布其庙附近住有一户牧民,我和千奋勇同志去走访了一位六十多岁的蒙古族老太太,她家住一间非常简陋的房子,只有一把茶壶和两三只碗,一天的生活是一把炒米一壶茶,一盏蔗油灯。吃水要去三四里路的地方挑水吃。老人说只能供人吃,不能养牲畜。
然而,这里地上荒芜,地下资源却很丰富,有肥煤、气煤、焦煤等珍贵的“乌金”人称“塞上煤都”;还有耐火粘土、石英、砂岩、石灰石、铁、铅、锌等矿产资源二十余种沉睡在地下无人问津,不能为人类作贡献,不能发挥它们的能量。
二、海勃湾市初建时
海勃湾市委成立之前,经过几年的准备,条件成熟后才批准建立县一级机构。
1950年伊克昭盟全盟解放,盟旗两级政权均已建立,开始民主改革工作,对私营工商业进行改造。原鄂托克旗天然碱公司是私人经营,生产条件非常落后,本地不能加工,用“二饼子”牛车送往包头,再运往天津永利公司加工,然后返回伊盟销售。伊盟公署对这种既耗人力,又耗财力的繁琐的运输、生产、加工方式进行了改革,决定就地加工。于是在拉僧庙建立天然碱加工厂,当即派了几名干部负责组建“伊盟天然碱公司”。
当时在拉僧庙附近的老石旦有一处私人开办的煤矿,劳动条件很差,工人工资非常低。按照民主改革的有关政策,鄂托克旗政府决定接管了老石旦煤矿以及附近的几个小煤矿,统称“鄂托克旗公私合营煤矿”。并派康岳同志负责接管和领导工作。经过一段工作,改称“地方国营鄂托克旗煤矿”。
鉴于拉僧庙、老石旦两个厂矿的建立,人口逐渐增加,需要有一个管理和服务的地方政权。于是决定成立行政办事机构,初建了“伊克昭盟人民委员会桌子山矿区办事处”,由于远离盟公署,交通落后,领导不便,又改建“桌子山矿区人民委员会”,划归鄂托克旗领导。
1958年包兰铁路通车,随着全国跃进形势的发展,海勃湾地区厂矿企业像雨后春笋相继成立。海勃湾矿务局在筹建,西卓子山水泥厂在筹建,包钢石灰石矿建立,岗德尔铅矿投产以及一些小型服务企业陆续建成。随着厂矿企业的建立,人口也急剧增加,生活用品出现严重的短缺,加之领导关系又是多层次,这就需要有一个相应的地方政府,于是将原有的机构改建为海勃湾矿区政府,设矿区党委,为县级机构,受伊克昭盟党委和盟公署领导。
原来海勃湾区级政府设在拉僧庙,改为县级政府以后,编制扩大,人员增加,办公用房紧张,也需定点扩建。建在什么地方,人们意见不一致,有的主张仍在拉僧庙原地扩建;有的说拉僧仲比较好,四面环山,风沙不大,较为理想;还有的说卡布其距离厂矿近,四面环山,风沙较小,交通也方便;最后一种意见,认为海勃湾虽然风沙大,一片荒滩,吃住困难,但是紧靠包兰铁路线,地形开阔,对未来的发展极为有利。经过反复对比反复讨论,大家意见一致了,认为将来发展市镇,海勃湾比较理想。
于是确定海勃湾为矿区党政机关所在地。随即抽调干部进行筹建工作。海勃湾确实是一片荒无人烟的草滩,真正是“一穷二白”的地方。干部去了没有住处,没有吃处,也没有水喝,完全是靠自己白手起家,自己搭帐篷,自己去黄河拉水吃。适逢夏季施工,炎热的五、六月,白天酷热,干热风伴随,到晚上寒风袭来,不能休息。面对恶劣的环境和繁重的任务,负责施工的同志们忍饥冒暑、抗寒,忘我的努力工作,圆满地完成了施工任务,使矿区党政机关有了办公的地方,干部职工有了住宿的房屋。
矿区党政机关迁移海勃湾后,根据当时的形势和要求,全体干部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任劳任怨做了大量的工作,基本完成了当时的各项任务。
1、保证广大干部职工生活供应,是商业部门的首要任务。柴、米、油、盐、菜、肉等主副食品当地无法解决。光靠附近友邻区支助也难保证,只有到外省去求援,蔬菜要从上海调运,粮食有相当一部分也是从外省调运,大部分是玉米和其他杂粮,陈旧的粮食多,面粉很少。食油基本不供应。一度井下工人出现夜盲症,严重的影响了生产。为此,除向外地求援外,矿党委还组织一部分人员下黄河捕鱼,炖鱼汤喝,医治夜盲症。
2、运输任务紧迫而繁重,急待解决。桌子山矿务局的煤要外运,西卓子山水泥厂大型设备要运进来,包钢石灰石矿的石灰石要运往包钢,还有其他一些厂矿企业的运输任务也很紧迫。所以,迫在眉睫的问题是运输,如何解决呢?靠汽车输送,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唯一的办法铺轨进火车,才能彻底解决问题。当时正是困难时期,国家无法投资。又有一批外流人员是被“共产风”刮出来的,没吃、没住,又找不到活干,整天游荡在这个地区。有鉴于此,只好把这些人组织起来,以工代赈,供给吃粮和工具,不付工钱也不解决住宿,生活条件极为简陋。人们不予计较,听从指挥,很快完成了海(勃湾)——老(石旦)铁路的路基。不久,国家计委一位副主任视察,见路基筑好只等铺轨,回北京后批准铺轨,与包兰线一个规格。海——老线通车,缓解了运输问题。
3、建立矿区蔬菜基地。随着厂矿的建立,人口不断的在增加,吃菜成了严重的问题。依靠巴盟和银川的支持是没有保证的,继续从其他地区或上海拉运也不是办法,出路只有一条,依靠当地。1959年5月1日庆祝“五一”劳动节时,矿区党政与中、下海勃湾的农业社员共庆,提出把水利乡(人民公社)改为蔬菜乡,原属鄂旗,改为矿区政府领导。经过协商,将原蔬菜农场,蔬菜公社、良种繁殖场合并为“地方国营桌子山五一蔬菜农场”下设四个大队,后又改为集体经营,从此解决了矿区吃菜问题。
4、市镇规划。随着厂矿事业单位的增加,人口不断的增多,逐渐要形成一个市镇,这就需要市镇规划,有秩序的建设和发展。矿区政府和自治区规划部门的同志们共同进行规划。设想按二三、十万人口考虑。粗线条的划出东西大街、南北大街和若干小巷,公园一处、防风带一条,及防止山洪暴发、河水出岸的设施。同时考虑到水资源(估计约有27亿吨)和排除积水等问题。搞规划的同志们非常辛苦,花费很大精力,为海勃湾的发展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
5、生活待遇问题。当时海勃湾地区生活用品都是从外地调进的,职工生活费用都很高,与宁夏石嘴山毗邻地区相比,石嘴山是十一类,而海勃湾是六类,有一点补助也不到八类,职工生活仍然很困难。面对这一问题,矿区党委向自治区政府汇报反映多次,党委负责同志视察后,承认煤矿工人生活困难,终于批为十一类地区,与石嘴山等地取平。基本上解决了职工生活困难问题。
矿区党委、政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工作,几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逐步走上正轨。然而形势的发展,使新课题不断的提出,需要去解决。于是矿区党政呈请国务院核准,内蒙古人民政府批复,伊克昭盟桌子山矿区改设为海勃湾市,由盟领导。上报海勃湾的“渤”字有三点水,国务院审批时把三点水去掉了,因有渤海湾,不能使用,去掉三点水的“勃”,有兴旺发达的意思。
改市后,召开市第一次党代会,注意了各方面的人物当代表,几个大型厂矿的负责人当选为市委委员和常委。这样市委和各大厂矿关系更紧密了,许多难题也比较容易解决了。
三、可贵的团结奉献精神
当时全国的形势是所有制变革,经济高速度的发展,要求煤炭、石灰石及水泥等原料大量供应,真是急如星火,几乎天天有任务下达,必须如数按期完成。在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只有大量招收工人,仅矿务局一个时期,工人猛增到16000余人,加上其他厂矿的工人,竟达两万多。吃住成了大问题,任务和生活成了尖锐的矛盾。从统计数字看,工人来自十多个省区,生活习惯不同、生活条件不同。到海勃湾的工人居住条件也很简陋,有的住帐篷、地窖,也有的住石洞、山崖,比较好的是柳篱笆搭的房。男女几代同住一屋。吃的是小米、玉米面,大米、白面很少见,油、肉基本见不到,井下矿工有的得了夜盲症和浮肿病。饮用水也非常困难,大都是用毛驴车、马车、汽车从十余里外的黄河拉水。职工们吃水排队,保证煮饭和饮用水,不供卫生水。人们形容说:“挖坑搭顶住地窖、沙葱咸菜是佳肴,一月难洗一次澡,浑身上下虱子咬”。中央领导人来视察工作时,对于煤矿职工在这样简陋的生产条件,艰苦的生活环境下,战天斗地忘我奉献的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艰苦的环境,锻炼了职工们的坚强意志。他们在“一颗红心两双手,劳动起来样样有”,“要把青春年华奉献给祖国”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鼓舞下,在学习大庆、王铁人、雷锋先进事迹和人物中,在党中央方针政策指导下,克服了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无私的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换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矿区商业部门为了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积极发展副业生产。各厂矿都兴建了各种类型的副业基地,养鱼、放牧、种菜、植树。或发动家属在房前屋后开展种养业。这样,从上到下,从矿区到企业,大家动手,一起努力,很快改善了职工生活。
为探查桌子山煤田储量,中央地质部205地质勘探队和内蒙古703地质队,顶风冒雪,风餐露宿,翻山越岭,几年来踏遍了桌子山的山山岭岭,历尽千辛万苦,给开发桌子山煤田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受到广大职工的赞誉尊敬,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量。在海勃湾开创的年代,艰苦奋战的岁月,没有一个上下团结,左右配合的力量,想完成一项项艰巨的任务是十分困难的,也是不可能的。当时矿区的广大干部职工在繁重而艰巨的任务面前,是团结的协调的,有任务大家分担,有困难大家承担。从矿区政府到各个厂矿,负责干部经常深入下去,有的定期参加劳动,与职工同吃同住,不搞特殊,更不要招待,保持了一种简朴的工作作风。职工们说:榜样是有形的,而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团结人、教育人,促使人民奋进。
海勃湾是在极为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开创的新区,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在党的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在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努力下,在各方面大力支援下而取得的。这是众所周知,人们不会忘记的!
一转眼三十年过去了。三十年的历程使海勃湾这座新兴的城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已近三十万,工矿企业林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已成为一座地方级的政权机构,成为一座新型的工业城市。我相信它在改革和开放新时期会有更大的发展和腾飞。这将会使那些曾经为海勃湾的开创和发展贡献过力量,奉献过青春的同志们,感到由衷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