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 首页
  2. 方志编纂
  3. 编纂理论

编印方志知识100问(二)

发布时间:2021-08-21 16:42:07 编辑:乌海市档案史志馆

 五、怎样鉴别核实资料

 搞好资料鉴别核实工作,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方志界有少数同志对资料鉴别核实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或满足于已到手的资料,不去分析研究;或明知资料存在问题,但考证难度大,因而裹足不前;尤有甚者,为了想早日成志,抢时间,在资料不辨真伪的情况下就急于成稿等等。这显然是不妥的。郭沫若说:“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地方志工作者应该引以为戒。

影响资料鉴别的错误认识还在于,认为资料是从档案上摘抄的,报刊上刊登过的,当事人或知情人亲自介绍的,上级或权威人士讲的,根本用不着鉴别核实。孰不知,著述资料有讹传,当事人或知情人有记忆失误、看事不全面、甚至误传,就是上级或权威人士讲的有时也难免有水份。总之,为使资料准确可靠,必须进行认真的鉴别核实。

 鉴别核实资料主要有以下五种方法:

(一)将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分类排比对证,分析研究,找出矛盾,分清真伪。

(二)实地调查,纠正文字记载的错讹。

(三)通过当事人、知情人和各界人士进行核实。核实资料是一项复杂的科学研究工作,要想把这项工作搞得更加周密完善,只依靠少数编志人员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当事人、知情人士和熟悉本行业的专家、学者、领导共同参与这一工作,才能进行更细致、更全面的核实,从而得出比较符合实际的结论。

(四)对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进行技术性的鉴别和核实。例如,考核资料的来源,即从文字资料的原始出处,保存经过和流传、传抄、翻印过程,可以考核其真伪;考核资料的形式,看行文格式、思想主题及其变化,考证资料是否合理,是否合乎当时当地的风格,可以辨其真假;还有考察文字资料的字体、实物的制作原料、技术和特征,都可以鉴别其真伪;鉴别实物资料中的文物,可以运用现代科学手段。

(五)以个人的史识来判断是非。这主要是凭借个人渊博的知识、洞察历史演变的独到见解来揆情度理。运用此种方法鉴别资料,务求谨慎小心,不可武断轻率。同时牢记列宁的教导:马克思主义是以事实、而不是以可能性为依据的。

    五十二、方志资料搜集中要找哪些重点资料?

1.事物的起点、发端、即开创性的资料。

2.事物发展中兴、衰、起、伏的资料。

3.事物发展的成果。

4.重大的曲折、失误,以及后来如何转化、改进的资料。

5.重要的创造发明和科技成果。

6.有重要贡献和成绩的人物资料。

7.反映一地或一个行业特色的资料。

8.志书下限的资料。

9.各种能正确反映情况的数据。

 、编写资料长编有哪些步骤?

 第一步,熟悉资料和纲目。长编简单地说就是按照纲目编排资料。因此,为使资料安排恰当,编写前先要熟悉资料和纲目。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一次集中熟悉一部分(一卷或一章),一边看一边思考,把资料和章节目挂起钩来。

 第二步,消化资料。在熟悉资料的基础上要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予以消化,筛选出收入长编的资料,在头脑中大体考虑好如何安排。原来整理的资料分类不够细,有的一条资料并不单说一个问题,要根据需要进行分离和删节,只留下准备写入志书和用来作旁证的。志书所需要的资料,有的并不是完整地记在一张卡片上,而是分散在几条原始资料中,要进行归纳综合,用编者的语言表述出来。

 第三步,组织资料,进行编写。即按事物的内存联系和编写志稿的顺序,把有关资料组织编排起来,连缀成文。所用资料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经过删节的较为完整的原始资料,这是主要的。一条原始资料如含有几方面的内容,可分别抄写归类。二是用编者的话串起来的简短的(一句或几句)原始资料。三是编者综合多处原始资料中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写成的资料。凡原始资料加引号并注明出处。用编者的话写出的资料,一两句便罢了,若长篇大段,应注明资料来源,以备查。所用资料要围绕事物的发生、发展、兴衰、起伏、现状和体现其规律性等方面去选取,掌握“宁重勿漏”,“宁失于繁,勿失于略”的原则,尽量不遗漏有用资料。长编不同于志稿,为保持资料的原貌,能用原始资料的,不用编者的语言改写。分类上不象志稿那样严格,为保持资料原貌,保存更多的资料,允许稍微超出本节本目范围,当然超出太远是不允许的。几种资料对同一问题的记载不一样,已经过考证的,只录正确的资料。正误明显,考证简单的,不记考证过程;正误不明显,或几种意见已并存了很长时间,或原先多数人认为正确的正是错误的,要记载考证过程,写明论断的依据。未作考证或没考证出结果的,几种资料都应收入,以待进一步考证。收录长编的除文字资料外,还包括口头资料、实物资料、考察资料和图表等。

 在人员安排上,最好是采编合一,即将资料收集人、长编编写者和志稿编写者统一起来,这样便于熟悉资料和篇目,有利于提高志书质量。

 在一个分志中,长编不一定非从第一章开始编写。谁先谁后,主要看资料和篇目情况而定,即哪一部分资料基本齐全、篇目基本成熟了,就编哪一部分,如果几部分资料和篇目都差不多了,又由多人分别承担,也可同时进行。为保证质量,统一规范,可选一部分先行编出,大家进行评议,以探讨编写长编的方法,并对有关问题作出规定,供大家遵循。没收入长编的资料存档保存。

 五、资料长编有哪些种类?

 目前方志工作者编写长编时采用的类型主要有三种。

 汇辑型:志书纵述事物的历史和现状一般是从节或目开始的。编写长编也以一节或一目录为一个单元进行。把经过删节、挑选的资料,分别归类,按编写时的顺序排列,每条资料后都注明出处。资料保持原貌,不作文字加工,一般也不加编者的话联缀。可以说,这是原始资料按照纲目集合而成的。当然,已对原始资料进行了较大加工,剔除了错误的、重复的、没有价值的资料,删去了资料中的空话、废话。比较而言,这类长编保留了资料较多的原始性。

 纂辑型:把资料加工整理后,按照志书篇目,并考虑编写时的顺序及资料的因果关系,分类排列,要根据志书的需要,对资料进行取舍、归并、组合,经过初步消化,并加少量编者的语言,编成一篇较系统的编纂资料汇集。原始材料加注出处,既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资料的原貌,语言又概括简洁。这种仍具有一定的原始资料性质的长编,容量大,可用性强。即使编者尚未透过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未能找出事物的规律,由于长编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资料的原貌,水平高的同志,仍可以此为基础,作较大的加工。这种类型,编者已将原始资料进行了初步消化,有些地方用编者的话综合叙述,所以篇幅将压缩,比汇辑型少。

 撰述型:以丰富翔实的资料为基础,通过认真分析、研究、综合、删繁就简,高度概括,用编者的语言写出。除关键资料外,一般不引用原文,因而不必条条注明出处,只在长编后列出引用资料目录。由于编者对资料消化较充分,文字又按志书要求进行了初步加工,因而资料已失去了原始性,但不失原意。它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帅材料,采用撰著体,记载每一节目中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盛衰起伏的过程,和事物之间的内存联系,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及经验教训。比较起来,这种类型的长编更接近志稿。这种类型编写难度大,对整个资料必须有较高的分析、概括和驾驭能力,方可采用,否则,很难达到质量要求。

 从资料长编的作用等方面看,纂辑型比较适用。

 五、编写资料长编的条件是什么?

 编纂长编是资料工作的最后一个步骤。它要求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资料已基本齐全,并经过了鉴别考证,可以利用了。二是已搞好总体设计,特别是志书纲目经多次修订已基本定型。

 五十、分志编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分志编写有如下基本要求:

  1.分志章、节、目设置应贯彻“事以类从,类为一志”的原则,围绕专业设立纲目,着重记述本分志应该记述而其他分志不便记述的内容。

  2.以横排纵写为主,分期类述为辅。

  3.写好卷首无标题概述,纵向记述专业的沿革概貌、因果关系,揭示专业内存的联系与规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突出地方特色。

  5.体现时代特色。

  6.章、节、目的标题能准确揭示所统括人、事、物的主要内容。不用状语、评语,力求简短、鲜明。

 

 五十、如何确定分志的上限下限?

 千百年来,全国各地修成的万千部方志,大都是在“综合古今”的前提下,将上限追溯到可以追溯之时,下限则定在修志的当时。这已成为一个修志传统,代代相传,一直至今。我们这次编修区志,也是继承这个传统,上限不限,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物而异,尽可能往上追溯,直到源头,当然要愈古愈简,下限定于2006年,重大事情到脱稿时止。

 五十、什么叫专业志?它与分志有什么区别

 专业志是志书的组成部分,是用方志的体例,对某一专业的历史和现状作全面、系统、科学的记述。专业志的特点是专志贵专。

 专业志是独立成书的,分志是整个志书的一部分。

 五十、概述的作用有哪些?

  1.概括一志,鸟瞰全貌。概述能把全志的大势大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总体,形成高屋建瓴之势,概括全志,统率全局。

  2.概述能打通篇章之间的联系,使之前后贯通,将全志简况联成一气。

  3.概述可揭示各类事物发展的内存联系,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自彰。

  4.概述可增强志书的资政作用,从区情实际出发,找出本地的总情况、总趋势,借以扬长避短、开发优势,为建设本地提供借镜。

  5.概述可对各种人、事、物既述且论,述其兴衰利弊之由,论其振兴腾飞之途。

 六十、大事记记点什么?

 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详今略古,载地方要事、大事,及行政区划变动、机构变革、重大革命斗争、政治运动、重要制度、政策落实、重点建设成就、新生事物、主要会议、重要人事变动、主要领导与外宾视察、先进人物事迹、重大科研与工艺革新和发明、严重自然灾害、重要年度统计数字等,均应有所反映。

 六、经济志重点要记述哪些内容?

1.记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记述经济体制的变革。

3.记述本区经济全貌,反映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过程。

4.记述重点企业的经营管理。

5.记述经济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

 六十二、志稿对“文化大革命”如何记述?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大动乱,记述时应注意如下四点:

1.记叙“文革”,是为了彻底否定“文革”;

2.要从纵横两个方面彻底否定“文革”。所谓纵的方面,就是通过大事记来加以否定。所谓横的方面,即在具体章节中加以否定;

3.要适当反映“文革”的曲折过程;

4.要充分体现我们党治乱有方。

 六、什么叫以事系人?要掌握哪些要点?

 以事系人是指各分志在记述事物发展变化时,结合写出与之密切相关人的活动。

“以事系人”需掌握以下要点:

 第一,只写所“系”的人同本节目所记的事密切相关的活动,关系不大的不记,更不能离开所记的事去介绍人物生平,或全面介绍人物一生的活动和事迹。

 第二,主要是记述人民群众特别是先进人物如何促进事业的发展,必要时也可记述反面人物阻碍事业发展的活动等劣迹。

 第三,“系人”不受籍贯、年龄、职务和社会地位的限制,根据客观实际和反映事业发展变化的需要而定;所“系”的人可能已去世,也可能还健在,与人物“生不立传”不同;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或一个集体,还可综记一类人的共性活动而不具列姓名。

 第四,“以事系人”的基本写法是把人物及其事迹和事业的发展变化揉合在一起写,既能表现人物更能反映事业,使读者感到二者密不可分,十分得体。例如,记载农业合作化在当地开展情况时,自然地结合写出农业合作化带头人及其有关事迹;记载当地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情况时,自然地结合写出在农业科学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及其有关事迹。“以事系人”的方法很多,例如:“系”开创者,反映事业兴起;“系”贡献突出者,反映事业进步;“系”代表人物,反映事业或事件状况;“系”行业名人,反映本业水平等。

 六、人物立传有些什么要求?

 《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第十二条指出:“立传人物以原籍(出生地)为主。非本地出生,但定期居本地并有重要业绩者,也可在本地立传,包括外籍、外籍华裔和华侨为本地作出重要贡献者。在世人物不立传,凡在世人物确有可记述的事迹,应在有关卷章节目之中予以记录。人物传记必须实事求是,资料务必真实可靠。一般不作评论。某些地区,革命烈士除专门立传者外,还应编制英名录。”

 六、编写人物志的步骤有哪些?

 人物分志一般包括无标题概述、人物传、人物表等。编写人物传的步骤有三:第一步,通过初步调查后拟定立传、入志人物名单,印发有关部门和个人征求意见。第二步,广征博采,收集人物资料。第三步,在资料基本齐全的前提下写出人物传初稿,广泛征求意见,不断修改。

 六十、人物入志的范围和标准是什么?

 人物入志的地域范围,宜收入本籍人和对本地有重大贡献或影响的外籍人。本籍人应较完整地记述一生的情况,外籍人则重点记述他在本地的情况。

 人物入志的时间范围,应以志书断限内去世的人物,要以近代人物为主。旧志中已有传的人物只选重要的收入。

 人物入志应以正面人物为主,为全面反映本地的情况,反面人物也应适当收入。

 人物立传不应以地位和等级为唯一标准,主要看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这就要求重事迹、重资料,而不带框框

 六十、怎样写人物传?

 写人物传,决定性的因素是要把每一个人物写好,个个站得住。应该掌握如下几点:

1.广泛搜集资料,熟悉人物一生的活动经历;

2.凡引用的历史资料务必做到准确无误;

3.人物形象要完整,基本要素要齐全,如姓名、生卒年、字号、民族、性别、籍贯、党派、主要学历、经历、事业、思想成就、主要著作等。

4.要掌握重点,不要平铺直叙,事无巨细地都写上。

    历代史志中的人物传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用简明朴实的语言直陈其事,另一类带有一定文字色彩,在忠于历史事实的原则下,适当运用文字手法去塑造人物。今天,我们编修新方志,应吸收上述两类传记的优点,既要忠于事实,又要力求语言生动形象。

    编写新志人物传要寓观点于事实的记述之中,即通过具体事实把人物的功过是非及我们的感情体现出来。写人物传要把人物的个性突现出来,要通过典型事件、言行和细节表现人物的个性。

六十、志稿修改有哪些方式?

志稿的修改方式,主要有编写者自己修改、互相修改、集体修改、主编修改、专家和领导修改等。

六十、方志稿为什么要反复修改?

古人说:“文章不厌千回改。”一部百余万字的区志,从初稿到定稿付梓,必须反复修改,数易其稿。反复修改的理由有:

1.志书编纂者既要贯通古今,又要横及“百科”,难免要出现错误,需要反复修改,纠正错误。

2.志书均为集体编写,编纂人员所写志稿不可避免地带有各人写作习惯的痕迹,会出现体例和文字风格不一的毛病,需要修改,使之统一。

3.要使志书成为“实用性的文献”“科学价值要高”,也需要修改,使之更臻完美。

4.编写志书是创造、再创造的过程。一般说,准备、搞资料、编写、修改、出版是志书的“五部曲”,修改不好,难免功亏一篑。

十、如何进行表述性修改?

凡不合文体,用词不当,褒贬失宜,概念含糊,表述不准,文繁句冗等,均应修改。以“用词不当”为例,有以下8种:

1.文白夹杂,违反只用语体文的原则;

2.言不及事,有违据事直书的原则;

3.抒情、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杂入志中;

4.定语、状语、补语并用,不符合文字“简洁”的要求;

5.偏尚文辞,言不符实;

6.滥用简称;

7.记了没有做或没有做完的事;

8.语言重迭。

 、疏导性修改有哪些内容?

  1.疏导内容的交叉重复,注意类归一口,减少互见。

  2.注意文字内容首尾照应、因果照应。

  3.文表记载偏颇,比例失调,应理顺关系、从实际出发分清主次,各有侧重。

    七、删削性修改有哪些内容?

 删削性修改是志稿修改中最为繁重的任务之一,要删伪、删繁、删重复。具体有下面八个方面:

1.删去记虚不记实的空洞无物的文字。

2.删去无用或用处不大的文字。如对条目的解释,对事物的常识性说明及越界而书的文字。

3.删去标语式、口号式、教科书式的语言及套话。

4.删去记述工作经过的语言。

5.删去猎奇及宣扬封建迷信、陈规陋习的记述。

6.删去不符合保密规定的资料。

7.删去滥用的断语、滥发的议论。

8.删去多余的、重复的记述。

 七、增补性修改有哪些内容?

    主要是对入志资料进行补充。一是补充反映事物本质的资料,写出深度。二是补充有代表性的典型资料。三是补充具有本地特点、时代特点和专业特点的资料。

 七、调整性修改有哪些内容?

 调整性修改主要包括志稿纲目、段落顺序、图表位置、资料应用和编写方法上的调整修改,要从宏观上考虑志书的整体性,以求志书大结构、大框架的科学合理。

 七、志稿的规范性修改有哪些内容?

 志稿中的字体、标点符号、称谓、时间、数字、计量、引文、图表等,都要求按《<宁波市北仑区志>书写规则》书写,否则要予以修改。规范性修改工作量大,需下大气力。

 七十、志书审稿包括哪些内容?

    志书审稿包括指导思想是否对头,观点是否正确,事实是否有误,体例是否恰当,章节领属是否合宜,详略是否得当,粗细是否有度,图表设计是否完善,记述风格是否统一,乃至对一个数据、一个词语、一个标点的运用,都要下一番校核把关的功夫。 

 

 七十、志书审稿的“审”字有些什么含义?

 首先,“审”就是“审查”即检查核对内容是否正确、妥当。

 同时,“审”又是“审核”的意思,即对志稿的材料、数字等方面进行审查核定。

 另外,“审”又指“审订”,即不仅仅单是“审”阅,还要进行修订。

 有时,还需要“审议”,即个人拿不稳时,要找几个人来共同审查讨论、商议。

 最后才是“审定”,即经过种种审查之后形成定稿,作出决定。

 七十、审稿的标准是什么?

 审稿应把好“五关”:

1.明确标准,把好政治关;

2.去伪存真,把好史实关;

3.通览全志,把好层次关;

4.删繁就简,把好文字关;

5.请人帮助,把好保密关。

 七十、分志的审稿分哪几种形式?

 分志的审稿分自审、会审、特约审等多种形式。

 自审——即撰稿者根据《凡例》和《纲目》,对照资料卡,对志稿进行认真的审核,从思想内容到表现形式,做过细的工作。

 会审——将分志打印稿分别送请有关专业人员、部门领导及离退休老同志审阅,然后召开会议,请大家发表意见,充分讨论,纠谬补遗。

 特约审——专门聘请有关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对志稿进行审定。

 审稿是一项极其严肃而细致的工作,有时,这种审查,修改,再审查,再修改的过程要反复几次,才能最后定稿。

 八十、审查志稿的政治质量包括哪些内容?

 政治质量是志书灵魂之所系。审查志稿的政治质量是审稿的首要任务,具体可从下列几方面考虑:

  1.看是否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看是否有违志书的社会主义方向;

  3.看是否有悖《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精神;

  4. 看是否符合党的政策要求。

 八、怎样审查志稿的科学性?

 审查志稿的科学性,可从下面几方面考虑:

1.看是否合乎逻辑;

2.看有无自我矛盾;

3.看叙述是否周密;

4.看有无被现象掩盖了本质;

5.看是否有违专业知识;

6.看是否符合历史阶段性;

7.看有无时间概念上的混乱。

 八、怎样审查志稿的著述质量?

 如何审视志稿的著述质量,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去考核。

 所谓宏观考核,就是从志稿的全局和整体上全面考虑,看是否抓住了关键,是否写出了精髓,是否突出了核心。比如,它是否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否体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否反映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否体现了时代精神。

 所谓微观考核,就是从志稿局部的内容上、从它一个单项一个单项的记

述中,看它是否科学、是否合理、是否周密,是否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等等。

    八十、志书对文风的要求是什么?

 新方志的文风应该是严谨、朴实、简洁、流畅。这是对志稿文风的要求,也是对志稿语言的要求。由于志体是科学的、客观的记述体,所以志稿的语言应该是严谨而不马虎,切实而不空洞,简洁而不含混,概括而不抽象,具体而不繁琐,流畅而不虚浮,通俗而不粗陋,雅重而不枯燥。

 八、如何使方志语言统一?

 要使方志语言统一,必须去除以下三方面毛病:

1.文白混杂。主要表现为滥用文言句式、使用生僻词语。

2.不适当的口语化。不适当的口语化,是一种语言的倒退现象,是对待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一种随意性表现,此乃志书编纂之大忌之一。

3.方言俚语入志。志书编写中,对那些地方性很强的方言俚语应当慎用。

 八、如何使方志语言典雅生动?

 方志语言不仅要求准确、简洁,而且要防止干枯;不仅要求朴实生动,而且要防止粗俗,力求典雅。具体须注意以下三点:

1.合理用表,尽量减少行文中的数字,有助于语言典雅生动。

2.适当引文,增强记述的趣味性。

3.注意语言音乐性。汉语中有单音词、双音词和多音词,在撰写中,如能注意音节的匀称,便可形成一定节奏,除了使用排句、对句可使语言有节奏感外,散句合理安排也会有节奏。

 八十、如何使方志语言平实通顺?

 1.不要滥用形容词之类。郭沫若曾说:“要使文章生动,我想,少用形容词是一个秘诀。”志书撰稿者应牢记这个秘诀。

 2.要慎用积极修辞。志书靠资料取性,讲究科学性,除人物传、文物、胜迹等用到积极修辞手法外,其余地方很少使用。

 3.要注意语言的朴实美。朴实的文风要求语言优美,表达事物准确,使“朴字生色”,朴中见美。

 八十、方志语言如何简洁明快?

 大凡名志,文字无不简洁明快,凝练流畅。语言要简洁明快,必须注意以下五方面:

 1.精选字词。要以大量词语中选择出最确切的字词精确表达完整的意思。

 2.删除浮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3.砍掉蛇足。不必要的知识介绍、概念的阐释、抒情、议论等,皆属蛇足,应当砍掉。

 4. 长句化短,使用短句。

 5.注意省略。一部志书中,“本县”、“我区”等字应该省略。

 八十、如何达到语言的准确严谨?

    志书是“信史”,真实是志书的生命,而真实可靠的资料要靠准确严谨的语言来表达。准确严谨的语言包含两方面意义:一是客观地反映出事物的本来面目;二是概念明晰,推理判断正确。如何达到准确严谨?一是要熟悉资料,把握实质,这是基础;二是恰当选用专业用语;三是弄清词义、词性,懂得词的用法,努力做到使用准确,表达严谨。

 八十、志书援引诗词有什么作用?

 1.诗词的恰当援引,有利于最贴切地描绘一方地域的自然景观,以最佳效果显现自然美;

 2.诗词的恰当援引,有助于反映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显示社会美;

 3.诗词的恰当援引,有利于方志中人性美的显现;

 4. 诗词的恰当援引,有利于展开地方风情的画卷,体现风情美。

 九十、为什么要对志稿开展多种形式的评议?

    编修地方志属千秋大业,质量第一。对志稿进行评议是提高和保证志书质量的有效措施。这种评议,实属集思广益。众手审稿,是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的。不论分志和全书都要进行评议。参加评议的有领导,有专家学者,有修志同行,有熟悉情况的行家。召开评议会时,与会者要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议论纷纷,“吹毛求疵”,从体例到内容,把资料不实、数据不准、体例不符、归属不当、文风不正、提法不妥等种种弊病以至败笔都找出来,把可能出现的政治性、事实性和常识性的错误,尽可能消除在成书之前,少留或不留后患。

 九十、新修志书要避免哪些常见毛病?

1.篇目雷同,千书一面;   

2.内容一般,冲淡主题;

3.过多解释,乱发议论;

4.记载失度,取材不周。

 九、志稿中数据要避免哪些常见病?

1.同一数据,前后记述不一致;

2.分数相加与总数不同;

3.文字与表内的数据不一致;

4.滥用概数。概数在志中可以用在历史资料和口头资料没有准确数字的地方,建国后有准确数字的数据,一般不要用概数。

 九、志书的撰稿有哪十忌?

1.忌字迹潦草;

2.忌标点混乱;

3.忌规格不一;

4.忌生造汉字;

5.忌抄写不校;

6.忌外文草写;

7.忌铅笔改稿;

8.忌画改过乱;

9.忌符号不明;

  10.忌加工粗糙。

 九、方志总纂的方法有哪些?

1.集思广益。总纂工作虽然主要是主编的责任,但修志毕竟是一项集体工程,是全体修志人员共同耕耘之田,必须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行。

2.重视反馈。总纂志稿时,要通过信息反馈不断地对志书的各个环节进行调整。

 九十、方志总纂的任务是什么?

1.统一观点。总纂过程中,要始终贯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纠正封建主义等错误思想。

2.核实资料。总纂核实资料要掌握四条标准:一看资料是否齐全;二看资料是否真实;三看资料是否前后一致;四看资料是否有价值。

  3.严明体例。要遵从系统论的观点,注意一部志书的整体性、层次性和有序性。要用“凡例”、“书写规则”来统一全志。

  4.体现特色。

5.恪守科学。

 九十六、如何理解“统合古今”和“详今略古”?

 我国方志,从纵的方面考察,则要“统合古今,详今略古”,即对一地从古到今的历史和现状都详略不同予以记载。以往修志,大都如此,已成为公认的惯例和传统。现在,我们修志,这个惯例同样要遵行,这个传统仍然要继承。

 怎样略古?一是旧志已载,凡是正确的,只要分门别类,简单载述一下,以示不缺,并注明“前志已载”即可。其次,旧志已载,凡是不正确或可疑者,则不正确者,尽可能加以订正,可疑者,可指出问题所在,予以存疑。至于新近发现而旧志缺载的古代材料,重要者,新志应尽量补入。“详今略古”还要注意不可“详今无古”和“详今虚古”。

 九十七、什么叫“横不缺项、纵不断线”?

 方志以资料见长,横排竖写,述而不论。一个分志一般应遵照“事以类聚”的原则划分章节,而不按历史时期分为几段,这就是横排。横排要求横不缺项,所谓横不缺项是因为志书横及百科,是“一方之全史”、一地的“百科全书”,对一地的主要事物以及事物的主要方面不能遗漏。志书是统贯古今的,对节目都要竖写,做到纵不断线。所谓纵不断线是指一事物重要发展阶段不能缺,能够看清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

 九十八、提高方志的实用性要注意些什么?

1.重视志书内容,形式为内容服务;

2.资料准确无误,提高可信性和实用性;

3.容量要大,信息要多;

4.举其大要,略其琐细,做到详略得当;

5.说明优势和劣势,全面提供地情资料;

6.明确主流和支流,记述好成就和失误;

7.彰明因果,体现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8.眉目清楚,便于查考。

 九十九、方志编纂者的职业道德有哪些?

 修志要讲志德。志德也和文德一样,都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修志者所必须遵循的思想原则和行为规范。

1.必须有存真求实的精神;

2.必须有公正谦虚的品德;

3.必须有严谨勤勉的作风;

4.必须有乐于修志的情趣。

 一OO、方志编纂者有哪些责任?

 方志编纂者责任可以从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两个层面去理解。

    中国志书历来以信史著称于世。李铁映同志指出:“志书以真实、准确为本,这是志书基本特征。唯存真求实、存史资治才可以流传百世……不真、不准,不能为明鉴。”因此,如实重构历史,还历史本来面目,这是方志编纂者的历史责任。

 所谓方志编纂者的社会责任,就是要求方志编撰者必须以自己工作和工作成果去促进社会两个文明建设向前发展。1996年5月,李铁映同志《在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号召说:“望方志界的领导、专家、学者振奋精神,加紧工作,为中华民族,为社会主义事业,为子孙后代,编修出一批名志,撰写出一批新‘记’、新‘鉴’,服务当代,造福后世,迎接二十一世纪的辉煌。”

 一00一、对修志人员有什么要求?

1.政治觉悟高;

2.思想政策水平高;

3.知识覆盖面大;

4.文字功底深;

5.学术工作品质优秀。

 一OO二、对高素质的修志人才思想品质方面有什么要求?

 一是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二是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严谨作风;三是生命不息、开拓不止的拼搏精神。

 一OO三、何谓网络版志书?

    所谓网络版志书就是指将纸型版志书中的述、记、志、传、图、表、录等按Internet网络格式的要求进行编排,可附录声音和部分动态画面。用户可通过浏览器在网上查阅。把志书制作成网络版是让志书走进千家万户和走向全世界的最便捷途径。

 一OO四、何谓光盘版志书?

 所谓光盘版志书就是指经过电脑处理和编排,志书内容保存到光盘上,以供人们凭借电脑进行阅读和使用。

    OO五、志书中事物发展兴衰起伏如何体现

    以时为序记述史实,只是强调问题的一面;要求记事完整,也只是强调对事物要素的记述。由于事物是在曲折中前进的,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在兴衰起伏中显现出来的,因而在一节一目中,能否通过记述展现事物的兴衰起伏,反映事物发展的本来面貌,是直接关系到能否体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揭示其内在的本质和必然性的关键,并将直接影响志书的质量。

    在记述中展示事物的兴衰起伏,就必须分析事物在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内部各种矛盾的特点及其所起的作用。抓住事物发展过程中,各个不同阶段能够体现和反映事物本质的重大事件,重点展开记述。也就是说,要抓住事物的起源、发生、发展和转折变化等各个不同阶段关键点上起重大作用的事件,浓墨重彩记述。对于事物兴起的缘由、时间和空间地位,转折变化的原因、条件和结果,以及事物的性质、状态和规模,都要作详细的记述。这样,才能从广度和深度上突出展示事物的兴衰起伏。

    同时,在记述中还要注意反映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联系,这是因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每个事物内部的各种要素、各个方面也总是互相依赖和互相作用的。任何事物也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之中才能存在和发展。因此,在记述中要展示事物的兴衰起伏,还必须防止孤立地、静止地记述发展变化中的构成事物的每个要素,即事物发展变化中的每个具体事件。要尽量反映事物发展的连贯性,反映其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四川崇庆县地方志办公室张伯龄曾就如何组织安排材料、反映事物的历史和现状、展示其兴衰起伏,概括一种方法,称“三股头”结构法。这就是在记述中采取由线到面,在线和面中突出点,线、面、点三结合,以反映事物的历史和现状,展示事物的兴衰起伏。所谓“线”,就是纵向按时间顺序呈现事物发展的脉络;“面”,就是横向展现事物存在的整体面貌;“点”,就是在发展脉络和整体面貌的记述之中,对重点事件,即对某一行业的兴衰起伏有重大影响或起本质决定作用的事件重点记述,以突出局部。以线纵述历史,以面横陈现状,以点突出本质,线中有点,面中有点,以点连线,以点支面,线、面、点协调配合,浑然一体,清晰地展示一个门类的历史和现状。

    如何在“线”和“面”中突出“点”?所谓“点”,具体讲,就是事物的起源(发生)、发展、转折变化和现状中起关键作用,能够影响和反映事物本质的具体史实和事件。突出“点”,就是要抓住这些典型事件重点展开记述。但是必须注意,在详细记述点上的材料时,不要把工作过程、操作规程、加工程序、工艺流程等都记得很详细、很具体。要把按照“六要素”记事,与记述工作过程严格区别开来,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一OO六、志书中寓褒贬于事实如何记述

 有些同志在编写志稿时,总是喜欢对一些史实作一番评述,似乎不这样,就不能表明自己的立场。甚至有的同志认为,我们编写的是社会主义新方志,应该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在记述中做到褒贬分明。这些看法都是片面的,是不符合方志记述要求的。

 地方志是朴实、严谨、科学的资料性文献。坚持“叙而不论”、“述而不作”,是地方志的一个很鲜明特征,是加强方志真实性和科学性,保证志书质量的要求。所谓“叙而不论”、“述而不作”,就是直接将搜集的资料,经过整理鉴别、去伪存真,分门别类地进行记述,编纂者不要直接提出或表明自己的观点,更不需作出任何评估褒贬,尽可能地保持资料的原始性和精确度,反映事物或事件的本来面貌。但是,坚持“叙而不论”、“述而不作”,并不是说不要反映编者的立场和观点,也不是讲要纯客观地记述。编纂者不是处在真空之中,而是生活在一定阶级社会里,对任何事物或事件不可能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在不同的社会里,修志都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不可能站在超阶级的立场上,对史实作纯客观的记述。我们现在修的是社会主义新方志,立场和观点自然是十分鲜明的,但是,编纂者的观点,不能直接在字里行间表露出来,而只能寓于事实的记述之中。必须明确这是编写方志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写过程中,不要对记述客体直接作出评论,不要明确表示褒贬态度,而是要通过对事实材料的剪裁、运用和铺陈,揭示事实的真伪,让是非功过、得失褒贬、胜负成败、经验教训等,均寓于客观事实的记述之中。让读者通过事实去判断是非曲直,以得出必要的结论,而这个结论也正是编纂者所要寄寓的观点。当然,我们说寓观点,不是带偏见。偏见一般是指个人成见、个人好恶。特别是当代人修当代志,对一些事物或事件特别是本人亲身经历的事件,避免不了有个人的一些想法。作为编纂者,一定要坚持正确的立场,让客观事实说话,在记述时力求保持主观认识与记述客体本身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或事件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在历史上地位、作用和影响,都已作为历史事实而存在。存在决定意识,人们的认识又总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由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所能完成的,而且总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人们的主观认识不可能完全与客观实际相一致,也就不可能对事物作出完全准确一致的评价。并且由于人们的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不同,看问题的观点和方法不同,对事物或事件作出评价时必然会出现差异,甚至可能得出相反的结论。这就要求我们努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所要反映的事物尽量作出历史的、客观的记述,这样,才能确保入志资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保证寓于志书中的观点的正确性。否则,画蛇添足的评论,任意给予褒贬,只会增加志书主观主义色彩,影响入志资料的准确度,降低志书的价值和可信性。

 还应该看到,有时通过一两个历史事实或事件的记述,也不一定能够完全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判别出是非。有些事情是正确还是错误,是成功还是失败,是经验还是教训,必须在相当长时期内才能显现出来。还有些事情,在局部看来是正确的,但从全局看却是错误的;在此地看是个经验,到彼地却又是教训。总之,情况是错综复杂的,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通过对事物的兴衰起伏全过程的记述,才能反映出事物的发展规律。人们也才能从中判断出是非曲直。这就更需要我们在记述具体事物的过程中,保持冷静的头脑,慎重对待,不要轻易发议论、作评价。要通过事物发展全过程的记述,让历史本身作出判断。

 当然,事物不是绝对的,在记述过程中,有些地方如果需要适当的画龙点睛,也是可以的,甚至是必要的。但是一定要慎重,要准确,要点得恰如其分。画龙点睛,要在不点不足以说明事物的性质,不点不足以反映作者引用资料的目的和意图的情况下进行。

 最后,还有一点要指出,这就是要做到寓观点于记述之中,还必须严格把握志书的语言,要尽量采用陈述句,记述事物的始末,力求言必及事,要努力避免论述性的语句和结论式的断言。在文风上要讲究朴实无华,文质相彰,“力戒虚、妄、华、伪”。所谓“虚”,就是不实之词,空泛的议论;所谓“妄”,就是不符合实际,夸大其辞,文过饰非;所谓“华”,就是华而不实;所谓“伪”,就是假。

    一OO七、志书中在竖写中如何做到记事的完整性

  如果说按时序记述是呈现事物发展脉络的前提,那么,记事完整是展示事物整体面貌,反映事物兴衰起伏的必要条件。否则,就会显得零散、琐碎,甚至不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要做到记事完整,主要把握两个方面:

  首先,是在宏观上保持记述事物的整体性。就是要写清事物的萌芽、发生、发展和转折变化的基本情况,写清在整个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若干事件及其作用和影响,使读者对事物的来龙去脉、兴衰起伏,获得一个完整的印象。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就会影响事物的整体性,给人一种肢体不全的感觉。

  其次,是在微观上具体记述某一史实或事件的完整性。一般情况下,某一史实或事件都由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结果“六要素”组成。我们记述某一史实时,都要做到见人见事,尽量做到记叙要素俱全,这在志稿编写中相当重要。

  有人在记事“六要素”的基础上,对如何记事作了更深层次的分析,提出要从8个方面进行考虑:

  ①事实或事件的发生、演变、兴衰过程;

  ②事实或事件的产生、演变的原因和结果;

  ③事实或事件存在的形式和结果;

  ④事实或事件的性质和状态;

  ⑤事实或事件的功过和社会损害;

  ⑥事实或事件的时间、空间地位;

  ⑦事实或事件的规模和速度;

  ⑧事实或事件的数量和质量。

  这8个方面可以作为记述史实参考。当然,作为一部志来说,还有个详今略古、详近略远、详略得当的原则问题。要详主体,略背景;详个性,略共性;详要素,略过程。略,不能略在事物的要素上,即对事物的源头、发生、发展、转折变化及现状等各个阶段点上的材料不能略。至于贯穿于事物始终的线上的具体事件的材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可要可不要的材料就可以简略,但要以略得能够看清事物发展的脉络为原则,要略得得体,略得适度。因为“略”有两层意思,一种是略去,一种是简略,显然,讲略,是简略记述。详今略古,不是详今无古;详近略远,不是详近无远。因此,对一些具体史实或事件的略记,要注意不要略得具体事物面目全非,不要略得引起人们对事物性质的曲解,特别是不要影响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完整性。